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女配她三辈子孤寡第74节(1 / 2)





  他们的娘家在背后捅夫家刀子,她们能说什么?

  但说到底也是靖王府自己出现了颓势,楚王妃一把年纪了自然看得明白,她给靖王生了世子和郡主,自然地位稳固。

  至于世子妃,自家堂姐直接跑了,她腾位子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再看表哥兼丈夫难免心寒,二十年的枕边人居然是这样子的人,也是当年为了给抢诸侧妃,为他生儿育女,陪他十几年的侧妃也是说贬就贬,她和她又有什么区别?

  她儿子死了,爹也死了,两位兄长自顾不暇,丈夫还动了让她腾位置的念头,她现在已经是一点盼头都没有了。

  不说靖王父子俩商量怎么挽回楚家大房的心,宫里这边面对跪拜求庇护的楚运母女俩,帝后都有些惊异。

  楚运先是简单说了一下靖王府世子带人来堵她和承诺她的事情,以及她们父女决绝的意思。

  “臣女与亡夫相知相得,只得一女守着偌大家业,终日惶惶不安,家父年迈,幼女稚龄,唯一的庶子也是独木难支,肯请陛下与娘娘庇佑臣女母子三人,沐浴隆恩。”楚运现在的样子和在楚家时完全不一样,谦和温顺,仿佛变了一个人。

  倒不是她愿意低声下气,而是形势比人强,除了想要皇帝夫妇俩放一把楚家大房之外,她现在还希望皇帝能护一护她们母女俩。

  什么意思?

  皇帝看向皇后:怎么听着像是要进他后宫的意思?

  皇后:呵呵,就是这个意思!

  皇帝:……

  皇后:……你想什么?没听人家说和亡夫情深义重么?难不成还能看上你这张老脸?

  皇帝:皇后你居然嫌弃我老了?

  皇后:……罢了,你爱咋想咋想。

  以前儿子一直在生死间徘徊,她和皇帝对彼此都带着些小心翼翼,如今反倒随性了许多。

  “楚家姐姐快快请起,难为你和镇南郡王父女俩对朝廷一片忠心,本宫和陛下自然不会枉顾这份忠心和情谊,本宫在宫中也少有脾性相投的人,若是有了楚家姐姐相伴也是一桩美事。”皇后立刻上前扶起楚运,还不忘让人把旁边的楚秀林扶起来,“是个乖孩子,以后倒是便宜了本宫。”

  “臣女多谢娘娘恩德,多谢陛下宽宏大量,臣女定然谨守本分。”有了皇后的亲口应允,哪怕皇帝没有开口楚运都能松口气了。

  但凡有选择她也不想进宫给皇帝当妃子,但两害取其轻,而且比起原本她来当郡王的打算,她进宫为妃,女儿封世女显然会更容易,也更能得皇室信任,便是以后女儿继位有她在宫里,女儿也能没有后顾之忧。

  退一万步说,靖王世子的侧妃也好正妃也好,说到底也不过一介藩王内眷,靖王府如日中天的时候还能有些看头,如今这个势头,和皇帝的后宫嫔妃相比实在相差甚远。

  于是就在靖王府那边还在磨大房老夫妻俩的时候,宫里发下圣旨,册封镇南郡王府独女楚运为贤妃,位居四妃之首,成为皇后之下第一人。

  另外贤妃之女楚秀林被册封为镇南郡王府世女,并加封平南郡主。

  这一波楚家大房交出了大半兵权,却也赚得盆满钵满。

  第98章 重回京都第九天

  若说靖王世孙姬长悟的死是一个不详的开端, 但靖王府还稳得住的话,那么楚民远的神隐就是大刀挥下砍掉了靖王府支撑的一条支柱,而推恩令的到来就是一记重锤让整个靖王府内部都有裂痕。

  至于这致命一击就是楚家大房的背刺。

  楚运带着女儿离开楚家之后, 靖王妃带着世子亲自跑了一趟, 她想要亲自问一问大哥为何要弃亲妹妹和亲外甥不顾。

  都说好了会给楚运一个满意的交代,也已经想法子让世子妃腾位置了, 如今楚运二话不说就跑了,自家人如何就能闹成这样呢?

  结果靖王妃和世子的话不但楚家大房二口子听见了,三房兄弟俩也听见了。

  事实上楚运要当郡王想要倒向朝廷的事儿, 就是三房兄弟俩传信给靖王府的, 兄弟俩是想要靖王府搭把手,到时候爵位到了他们兄弟俩头上,做世子妃的妹妹也能挺直腰杆, 而且他们兄弟本事都不差,以后接了大房在水军中的势力, 也是靖王府的一大帮手。

  结果转头靖王世子就想要他们亲妹子给大堂妹腾位置?

  没错, 这事儿固然是大堂妹提的, 是大堂妹想要高位不肯屈居妹妹之下, 但是最后做决定的还是靖王府。

  靖王府现在不就是已经看不上他们兄弟了,或者说不想南方水军出现什么动荡, 所以打算稳住他们大伯和大堂妹,而打算舍弃他们兄妹三人嘛!

  这事儿他们原本是不知道的, 上次世子过来和大堂妹谈话, 他们都被拦在外头, 还是他们大伯把他们两房人都叫了过来, 摊开来讲的。

  说实话,一开始他们兄弟俩是不信的, 但架不住他们亲耳听见啊!

  关于爵位的事情他们家大伯承认了自己有私心,但是大伯的顾虑也确实不错,推恩令一下他们家的爵位已经能看见结果了,不管传给二房三房那个兄弟,不过是一代和三代的区别,总不能让他们亲手把儿子孙子都弄死吧!

  而且大伯还考虑过过继,过继二房的子嗣,除开嫡长子都是庶子,而且一个个也子孙大把,至于小的也不知道能不能养大,养大后品行又是怎么样。

  至于过继三房,三房和京都皇太子什么纠葛这个不用说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情,这事儿万不能递到人家手里:“即便最后请封成功了,以后京都有个事儿,让藩王世子进京,你们兄弟是去还是不去?去了之后会不会就没有命回来了?”

  楚元回说到这里又说了楚运的委屈:“你们大堂妹不是不讲理的人,对世子妃更是没有一点儿意见,你们大堂妹心里憋着气呢,二十多年了,要不是靖王府当初不做人,但凡提早通知一声让你大堂妹早一步说了婚事,也不至于只能离了京都下嫁。”

  虽然女婿是女儿自己挑的,也是乐意的,女儿婚后也过得不错,但那是女儿自己眼光好,也是他把着水军,不然谁知道之后会如何?

  楚元回一把年纪才得一个闺女,如珠如宝的养大,结果被亲姑姑背刺,说到底这是嫌弃他闺女吗?这就是亲妹妹嫌弃他这个做大哥没有儿子,便是他再厉害又如何,后继无人她这个当了王妃的亲妹妹都可以不当他一回事儿!

  说大堂妹对自己妹妹没有意见,三房兄弟俩是相信的,毕竟楚家位高权重,嫡出的姑娘就这么两个,年龄相差也不多,从小一起长大,他们母亲又过世的早,大伯母很是关照小小年纪就没了母亲的妹妹。

  “这件事情根本上落在两点上,第一点是靖王府从上到下见利忘义刻薄寡恩,第二点就是如今不是太宗在的时候了,靖王府和高宗的形势颠倒了,我们楚家现在还有些本钱递个投名状,再晚我们楚家就只能跟着靖王府一条道走到黑了。”楚元回也是见过太宗时期靖王府的煊赫的,那个时候谁不觉得靖王父子有夺嫡的可能啊!

  靖王世子可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孙,不能当太子还不能当太孙吗?太宗又如此长寿。

  然而谁能想到太宗到咽气都没说过一句要改立,靖王一家子只能在高宗登位后去了封地。

  但那时候靖王虽然去了封地,留在朝中的影响却非常大,还有楚家和众多高位姻亲,谁不想靖王父子重新杀回京都?

  但是高宗当太子的时候唯唯诺诺忍气吞声,被亲兄长打压的一点脾气都没有,一家子全都靠边站,结果登上大位后很是摆了那些三心二意的大臣们一道,几桩大案都是他在当太子的时候就料理好的,就等上位,然后将靖王府的亲信一波砍了一半,剩下一半也多被排挤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