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野棠第45节(1 / 2)





  -

  应如寄深夜抵达南城,到家后有些失眠,始终睡不着,干脆爬起来去了客厅,打开电视,想看点什么,又没有十分强烈的想法,便就续播了上次看到一半的《大江大河》。

  他仰躺下来,枕在手臂上。

  客厅灯没有开,电视的光时明时灭,对话声制造一些虚假的热闹。

  第二天早上,洗漱过后正常地去了工作室。

  开完上午的晨会,回到办公室。

  沈菲送来咖啡,还有一只信封。

  她依然笑得很职场但似乎又别有深意,“有人托我转交的。”

  门阖上以后,应如寄打开信封,拿出那里面的东西。

  十来张拍立得,熟悉的清秀而微微左-倾的字迹,标注着拍摄日期是在三月二十日。

  待看到照片的内容,应如寄一时怔住。

  坐落于辛辛那提的那座公共图书馆。

  他一张一张翻开。

  她拍照的角度永远那样刁钻,永远在关注常人不会注意到的角落。

  这一叠照片的最后一张,是图书馆地下一层,亚里士多德雕塑底座的背面,镌刻的所有参与设计工作的人员名字,为首的便是他的师兄。他的名字在最后一排。

  那图书馆竣工之后,应如寄曾去参观过,但没有细致到不漏过任何一个地方——

  这底座上的字,他竟也是第一次看见。

  应如寄掏出手机,翻拍了这张照片。

  随即发送到朋友圈里,配文“rip”。

  他顺便扫过了这几天堆积的留言,将要退出朋友圈时,注意到,刚发的那条,多了一个来自叶青棠的点赞。

  顿了片刻,他返回到聊天界面,从通讯录里搜索出叶青棠,给她发了条消息:用了你的照片。想找你补要一个授权。

  叶青棠秒回:没事。随便用。那已经送给你了。

  应如寄想了想,只回复了谢谢。

  叶青棠没再回复。

  应如寄放下手机,将所有照片又看了一遍,装回信封里,投入日常工作。

  手机屏幕亮起。

  拿起一看,是叶青棠发来了新的消息:应老师今天晚上有空吗?能否见一面,我有话想对你说。”

  应如寄回复:抱歉,今天可能没空。下午要开会,晚上跟一位同侪约了晚饭,不确定什么时候结束。

  叶青棠:什么时候结束都可以,晚一点也没关系。

  应如寄最终回复:好。

  第31章 -31-  除非你现在亲我一下

  一道吃晚饭的同侪, 是专从德国回来参加那位师兄的葬礼,他取道南城去北城转机,应如寄和楚誉一块儿招待。

  一顿饭自六点钟吃到十点, 楚誉派人将其送往酒店休息,应如寄则给叶青棠发了条微信, 告知她自己这边已经结束, 想约在哪里碰头。

  叶青棠回复说她在一芥书屋跟人聊事情,问他在哪里。

  应如寄吃饭的地方离一芥书屋并不远, 两公里左右,便叫她就在那儿等着, 他也正好过去跟汤公打声招呼。

  夜里的一芥书屋, 是另外一种格调, 淡黄的灯光像淘澄过的月光, 既柔和又温暖。

  应如寄走到副馆, 却见叶青棠正坐在门口的木台阶上,汤望芗坐在对面的摇椅上,小炉子烧着热水, 木凳上摆着茶具。

  见面一番寒暄, 汤望芗也过问了那位建筑师设计师过世的事情, 并叫应如寄节哀。

  待他们闲谈过后, 叶青棠笑问汤望芗,能否借主馆一用, 那里安静,她想跟应如寄谈一点事情。

  汤望芗叫他们自便,“走的时候跟门口说一句叫人锁门即可——我年纪大了,比不得你们年轻人,先休息去了。”

  叶青棠再度同汤望芗道谢。

  起身, 拿上一旁的提包,叶青棠看向应如寄,微笑说道:“走吧?”

  他们自主馆大门进去,感应式的顶灯顷刻亮起,洒下淡白灯光。

  两人顺着平缓宽阔的水泥楼梯拾级而上,应如寄问道:“和汤老先生谈再度合作的事?”

  “不是,我前一阵在美国的一个州立图书馆里看见了某本古籍的真迹,发消息给汤老先生的助理问他是否有收藏。正好那是汤老先生一套书中缺少的一本,我就帮忙影印了一份带回来了。再加上汤老先生有位朋友想投资我们书展,所以就约了晚上在这里吃饭和商谈。”

  叶青棠多解释了一句,“我当然也想再和一芥书屋合作,但现在书展规模每一届都在扩大,一芥书屋的容客量有限,我怕超过一定数量会对场馆造成损毁。”

  应如寄闻言转头看了她一眼。

  她手掌搭在外侧的扶手上,缓缓往上迈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