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章印象沙特阿拉伯(2 / 2)

  发达的现代经济

  石油给沙特带来了巨额财富,但沙特人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深知,地下资源总有采掘到尽头的一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利用石油收入来带动相关经济的发展,才是沙特最正确的选择。农工商多种经济的新发展,使沙特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石油带动的经济之路

  阿拉伯人是最善于经商的民族,从古至今都非常精明。沙特人也不例外,他们并不耽于石油带来的财富享受,而是在发现石油之时,就制订出以石油经济带动农工商的庞大经济发展计划。首屈一指的石油工业和淡化水工业前已有述,在此不再赘述。在这些财富的带动下,沙特政府实行经济多样化政策,逐步改变单纯依赖石油收入的状况,建立现代化、多样化的国民经济体系。

  通往利雅得的高速公路

  虽说石油收入使沙特阿拉伯从传统的、落后的农牧业经济迅速向以石油工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转变,但沙特政府依然鼓励发展农业、渔业和畜牧业,积极吸引外资,保护民族经济。沙特曾经是一个半游牧、半农业的国家,从事游牧的贝都因人约占39万,他们在广大的草原沙漠上,饲养着单峰骆驼、绵羊、山羊和马。单峰骆驼最适于骑乘,它载重能力较差,但是能长途跋涉,每小时行走12千米,有“沙漠之舟”之称。沙特最著名的牲畜是阿拉伯马,它们以健美的体格以及坚忍、伶俐、忠诚等优良品质驰名世界,西方人将阿拉伯马作为良马的典范,尤其是内志地区出产的马最为名贵。

  沙特农业集中在阿西尔地区和一些绿洲上,有约39万人在不到全国面积的百分之一的耕地上从事农业。20世纪70年代后,政府用石油换来的美元大量投入农业,积极开发水源,发展水利,使用机器生产。扩大了耕地面积,农产品已基本实现自给,小麦还大量出口,成为世界上第六大小麦出口国。农产品中有颗粒肥大、颜色鲜红的枣椰、芦粟(高粱的一种)、大麦、玉米及水稻等农作物。小麦种植较普遍,各地都有。水稻主要集中在胡富夫、哈萨等地。另外,沙特还种植苹果、葡萄、无花果和石榴等果树。蔬菜、奶制品等也不少。2005年12月,沙特王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行自由贸易与低关税的政策,其出口产品除石油及其副产品以外,枣椰、小麦、羊毛等也是重要的出口产品。

  ◎繁荣的工商业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前,沙特民族工业体系以一种原始作坊式的手工业为主。例如椰枣干化、面粉加工、屠宰、制作家具、编席子、皮革、陶器等作坊。自1963年后,沙特政府制订了民族工业发展计划,鼓励建立私营企业,大力兴办合资企业,对沙特资本参与25%以上的企业减免税收。于是,一大批工厂在利雅得、达曼、吉达、麦加、胡富夫陆续成立,例如钢铁厂、水泥厂、火柴厂、榨油厂、椰枣加工厂、油漆厂、塑料厂等。后来发展到海水淡化业、食品加工业、建筑材料业、首饰加工业、钢铁、冶金、电力等门类。政府在首都利雅得、朱拜勒和延布等主要城市设立10个工业城区。至2000年,工业在沙特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为51.1%。第二年,凭借非石油私营企业的强劲增长(按可变价格计算增长6%),沙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非石油工业增长9.3%。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创造和增加了民众的就业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沙特的黄金加工十分发达。在阿拉伯国家,黄金需求量占全球的1/5,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黄金市场。沙特有70多家专业水平较高的黄金首饰加工厂、350多家手工作坊,每年加工黄金的数量高达260吨,遍布全国各地的珠宝店多达5000余家。在吉达、利雅得、麦加等繁荣地区,黄金加工厂和金店比比皆是。麦地那地区的马赫迪金矿和格西姆地区的德菲里亚特金矿是沙特主要的产金矿,其产量占沙特黄金总产量的10%。

  对沙特人而言,购买黄金不仅是最安全、最保险的投资手段,其佩戴的黄金饰品也是身份的象征。于是,他们购买黄金一般以大件成套的金首饰、金币及镏金枣椰树、金骆驼等黄金摆件为主,从而带动了沙特金饰市场的兴旺。

  发达的海陆空交通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曾经,沙特人也是骑着慢腾腾的骆驼、骡马之类,在烈日酷热之下,行走在望不到边的大沙漠上。如今,沙特已经建设起立体的海陆空交通。发达的交通运输,令沙特的石油、农工商业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

  便捷发达的交通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获得巨大财富之后,致力于交通基础建设就成为沙特政府投资的重要领域。沙特用于公路建设的投资从1970年至1998年达352亿美元,公路维修费用达40亿美元。公路交通成为沙特的主要交通方式。至2011年,沙特道路总长19.3万千米,公路总里程为5.5万千米,其中主要公路1.5万千米,支线公路3.05万千米,二级公路9500千米。国际公路网与约旦、也门、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巴林等国相通。沙特已经形成一个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网络。

  沙特阿拉伯沙漠中通往麦加的高速公路

  除了公路建设,沙特还致力于铁路建设,是国际铁路联盟(uic)的成员。国内建有两条铁路连接首都利雅得和东部城市达曼。轨距1435毫米,总长度893千米。至2000年,沙特铁路客运量85万多人次,货运量160万吨。在未来,沙特仍将增建铁路建设,实现更完善的陆路交通。麦加一麦地那的高速铁路建成后,乘客从麦加到麦地那只需2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从吉达到麦加则仅需半个小时。

  ◎发达的现代海空交通

  沙特左边是红海,右边是波斯湾,发展海运有着天然的优越条件。政府为使进出口贸易更加便捷,对海运事业进行了大量投资。在阿拉伯和海湾地区国家中,沙特不仅港口量及设施现代化程度位列第一,它拥有的376艘商船,船舶吨位275万吨,也居阿拉伯国家之首。沙特的港口主要分布在红海沿岸和阿拉伯海湾沿岸,包括:西海岸的吉达港、吉赞港、延布港;东海岸的达曼港、朱拜勒港、拉斯坦努拉港以及在建的扎瓦尔港。以最繁荣的吉达港为例,1975年港口泊位数为27个,20年后泊位数达182个,港口吞吐量1994年达到8680万吨,至2014年沙特各大港口总吞吐量达到1.5亿吨,其中进口货物0.67亿吨,出口货物0.87亿吨,占到沙特进出口贸易总额的95%。腊斯塔努拉港是最大的石油港口,大量的沙特石油从这个港口运到世界各地。这些繁荣的海运,大部分都由沙特港务管理局掌控着。

  除了海运,沙特同样花大力投资航空业。截至2014年,沙特阿拉伯有机场27个,其中有4个国际机场、6个地区机场、17个本地机场;64条航线:40条国际航线,24条国内航线,在利雅得、麦加、吉达、达曼设有国际机场。吉达国际机场建成于1981年,它是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国际航空港,其规模相当于美国肯尼迪、拉瓜迪亚、纽瓦克奥黑尔和洛杉矶几个大飞机场总和的一半。它由三个机场组成,每个机场都有各自的跑道、停机坪、候机楼,并且都可以起落巨型客机,分别担负着运送国际、国内乘客以及伊斯兰教的朝圣者的任务。中东最大的空中运输队就是沙特的航空公司,拥有波音、空中客车等现代化飞机100多架,在世界民航公司中名列第15位,年均运送国内外旅客超过1200万人次。

  繁忙的达曼法赫德国王机场

  利雅得:最富裕的“沙中花园”

  在沙特内志高原的一片沙漠中,烈日当头,行着行着,突然眼前一亮,出现一片绿洲,那是珍贵的地下水造就的城市——利雅得。它是上天给沙特人的安慰,好一座“沙中花园”!

  ◎上天恩赐之地

  大约3万年以前,在阿拉伯半岛中部有一块肥沃的土地。那时有河水潺潺流过,有鲜花和绿草,树木郁郁葱葱,有人类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至公元前715年,有了关于人类在此地生活的文字记载。公元9世纪左右,在这里依水放牧的沙漠人开始称呼它为“利雅得”。“利雅得”源自阿拉伯语“花园”的复数,意为有庭院和树木的地方。他们把这里视为“乐园”或“天堂”,一代又一代地聚集此地生活着。所以,利雅得是一片历史悠久的绿洲,也正因如此,这片沙中绿洲成为如今的沙特首府。

  沙特阿拉伯利雅得附近的老城德拉伊耶

  在沙特一望无垠的鲁卜哈利沙漠里,哈尼法河谷的平原上,利雅得这片沙漠绿洲存在了数万年。现在仍能看到它有许多干涸河道,表明在古代这里也曾是水草丰盛之地。在利雅得周围是一片山地和沙漠,沙漠大陆性气候使这里的夏季酷热逼人,炎热干燥,最高气温可达50c以上,冬季则气候温和,凉爽舒适。一般情况下仅仅在11月到翌年5月之间有少量降雨,大雨滂沱只是偶尔的景象。利雅得西距红海大约900千米,东离波斯湾300千米。四周是一片绿洲,有广阔的枣椰林、棕榈树和清澈的泉水,如莽莽的沙漠中的庭院神境,令人神往。在沙特尚未开发石油工业以前,历史上的利雅得只是一个沙漠中的小城镇,没有如今现代化的大都市气派。

  18世纪中叶,利雅得四周开始修筑厚厚的城墙。在距它西北16千米的哈尼法谷地有一座德拉伊耶旧城废墟,它是古沙特国(1774~1818年)首府。那时,德拉伊耶是内志地区的政治、宗教和教育中心,当时部落中开始推行伊斯兰教法律,学生纷至沓来,学者云集。1818年,德拉伊耶城被奥斯曼帝国驻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的军队摧毁。现在只有残垣断壁,一片废墟。1824年,沙特王室曾占领这里并定为国都。1865年,在利雅得城中部,沙特王室修筑了国王城堡(也称迈斯迈克城堡),它是沙特国王早期在利雅得处理政务时的宫殿。虽说整个城堡以厚厚的黄土坯垒成,但建筑风格却很别致,其精美的建筑艺术,令人赞叹不已,这在当时的阿拉伯半岛和海湾其他地方的同类土城堡式宫殿中,无一与之媲美。可以说国王城堡是现在沙特王室的发祥地,现在老王宫已经被修缮一新,作为沙特一级文物受到保护。

  1891年,利雅得经历部族纷争之后归属于拉希德部族。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创始人伊本·沙特励精图治,于1902年率部重新攻占利雅得。1924年,利雅得成为沙特王国首都,由于战火纷飞,除了维修城墙房屋,当时没有精力和财力进行城市建设。1932年沙特王国建立时,利雅得正式成为首都。之后,沙特开始了石油大开发,利雅得在政府的大力投入下,焕然一新地成为现代化国际都市。曾经的老城城墙和城门,陆续得以修缮和重建,被作为国家文物古迹加以保护起来。

  ◎宗教氛围下的富裕都市

  利雅得王国大厦下的车流王国大厦位于沙特首都利雅得市的市中心,是利雅得最高的摩天大楼,也是利雅得最大、最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

  在沙特王国所有的发展成就中,利雅得可能是最显著的一个。自20世纪30年代发现石油以后,利雅得在短短70多年的时间里,由一个占地不足一平方千米的沙漠小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城市面积1650平方千米的现代化国际都市,至2005年城市人口约为500万。过去的沙漠小城,如今成为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花园城市之一。从哈立德国王国际机场下飞机的那一刻起,每一个游客都可以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奇迹。

  利雅得市的特色店铺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的利雅得城市布局井井有序,分为居民区、农业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利雅得供水充足,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多少年以来这里主要靠地下水生活。但是,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迅速增加,有限的地下水资源远不能满足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位于朱拜勒的大型海水淡化厂,总投资约27亿美元,建淡化水厂和铺设引水管道各耗资一半。这条长466千米的淡化水引水管道,自1982年起每天向利雅得引入2.1亿加仑淡化水,从而保证了城市生活、生产和绿化用水。

  滚滚的石油资源,使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国民收入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利雅得的富裕表现得随处可见。在这个水比油贵的地界,利雅得宽阔的马路两侧是绿油油的树木,替人们遮挡酷热的阳光,市内许多空地上种植着大片的绿草。典雅的别墅庭院中,芳草如茵,墙壁上爬满藤萝。为了调节气温,市区内还建有许多公园和喷泉,用以增添凉意。城市里,一个家庭拥有二三辆高级轿车并不稀奇,居民家中各种高级电器应有尽有。利雅得市民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也特别多,如低廉的水电费、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免收赋税等。在著名的沙特国王大学里,一条长近千米、宽20米的走廊地面全用马赛克铺成,两边是高达20米的大理石石柱。利雅得城内还有法赫德体育场,体育场内专设的皇家包厢,装有巨型防弹玻璃,休息室的装潢也是金碧辉煌。至于哈立德国王机场,设施更是现代化,装修极尽奢华。

  尽管利雅得人生活富裕,但这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以伊斯兰教义进行管理,利雅得人的社会生活中有严厉的法规戒律约束着。城市里没有电影院,严格禁酒。街头有手持大棒巡逻的宗教警察,准备随时惩罚那些违反教规的人。沙特不允许女人开车,否则会受到重罚,即使是国际化的利雅得也不例外。走在城市街头,满眼都是穿白袍的沙特男人,很偶然才能看见一个穿黑袍蒙着面纱的女人。女人们不能与陌生男人接触,如非一定外出,则必须穿黑袍蒙黑色面纱。不过,这并不代表在沙特女人就不受尊重。在利雅得有女子学校、女子商场,而这些场合男人是不可以进去的。

  阿拉伯国家的女人街是专供女人游玩购物的,商品以经营女士用品为主。利雅得的女人街在利雅得大清真寺附近,在这条女人街上,满大街都是穿长袍蒙面纱的女人。沙特的女人们上街一般要有男士陪同,要么丈夫,要么兄弟。一到女人街,女人们可以自己在里面游玩,男士们可以在外面等待。非常有意思的是,女人街的服务人员、店员则是男人。如此一来,也是很公道的。

  女人街的商品,从黄金首饰、民族工艺品到地毯等日用百货,包罗万象样样都有。佩戴黄金首饰是利雅得女人的喜好,女人街的首饰品种相当多,能满足各种需要。她们购买黄金饰品一般很大方,经常一次购买很多。

  沙特阿拉伯利雅得王国大厦的入口

  “夏都”塔伊夫

  热浪阵阵的沙特王国,似乎一年四季都干燥炎热,其实,它也有清凉所在。沙特的山城塔伊夫,就是沙特人消夏的好去处,它被人们称之为“夏都”。

  ◎有山有水的避暑胜地

  在沙特西部赛拉特山地的中段,有一座建在盖兹旺山上的城市,这座山城就是沙特著名的夏都——塔伊夫。在阿拉伯语中,塔伊夫是“包围、环绕”的意思。

  塔伊夫夏季平均气温20c~32c,冬季平均气温10c~22c。温和适宜的气候以及充足的地下水,完善的灌溉系统,使得这里成为沙特自古以来著名的农产区。

  临近麦加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塔伊夫成为沙特重要的旅游胜地,民间流传着“在麦加度冬、在吉达赏春、在塔伊夫消夏”的说法。每年夏天,阿拉伯半岛的众多家庭喜欢到这里消夏避暑,就连沙特的王公和大臣们,也是一到夏天就从利雅得迁到塔伊夫办公议事。

  塔伊夫的老建筑

  因为气候宜人,塔伊夫吸引了许多穆斯林来此居住。2004年时,城市人口已达521273人,居民主要是逊尼派的沙特阿拉伯人,也有来自亚洲、土耳其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人。沙特政府规定,未得最高政权许可,非穆斯林不得进入此城。塔伊夫是沙特东、西部地区通往南部的交通枢纽,也是疏导朝觐人员的主要城市,更是沙特保卫东部的重要战略城市。自穆罕默德传教到此地之后,公元631年,塔伊夫居民皈依了伊斯兰教,许多塔伊夫居民成为传播伊斯兰教的使者。

  ◎历史名城

  公元621年,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加遭到贵族的迫害后,曾到塔伊夫传教,并想得到当地阿拉伯部落的保护,因遭到反对,只好又返回麦加。在传教途中,有一个奴隶名叫阿巴斯,见穆罕默德神情沮丧,动了恻隐之心,他递给穆罕默德一盘葡萄,两人经过一番短暂交谈,阿巴斯信奉了伊斯兰教,成为塔伊夫的第一位穆斯林。为了纪念他,后来人们在塔伊夫修建了一座以阿巴斯命名的小清真寺,这座清真寺成为塔伊夫的标志性建筑。

  自信奉伊斯兰教之后,塔伊夫城里修建了伊斯兰早期清真寺和王宫别墅。不仅如此,城内还有穆罕默德的堂兄弟伊本·阿拔斯的墓地以及穆罕默德两位夭折的儿子的墓地,同时还有圣门弟子和著名伊斯兰教学者的多座陵墓,被尊为“圣墓”。

  作为历史名城,塔伊夫至今还保存着许多的古代遗迹,包括有奥斯曼帝国时期构筑的城堡、阿拉伯半岛中修建的军事要塞等等。塔伊夫城于1916年9月5日,正式成为沙特阿拉伯王国的一部分。它代表着沙特大国的气度,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场面,许多国家大事在这里决定,一些重要的国际活动也在这里进行:1934年6月23日,结束沙特、也门敌对状态的《塔伊夫协定》在此签署;1953年11月9日,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创建者伊本·沙特国王病逝于此;1981年1月25日,第三届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在此举行;1989年,法赫德国王邀请黎巴嫩冲突各派的领导人在此开会并签署了《塔伊夫协定》,从而结束了长达15年的黎巴嫩内战。如今,这座被先知祝福的城市,日益彰显出它不凡的气度。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大力投入,法赫德国王公园于1983年在塔伊夫建成,里面养着老虎、熊等猛兽。之后,又修建了拉德夫天然公园和动物园。塔伊夫还是沙特阿拉伯政府全国野生植物保护和发展委员会的三大工作中心之一,在这里成功地繁殖了濒临灭绝的阿拉伯羚羊和鸨。为了使塔伊夫更吸引游客,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这里每年植树3000棵左右,如今的塔伊夫树木遍布,景色优美,游客来此既可享受登山之趣,还可欣赏田园风光,参观名胜古迹。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塔伊夫的商业设施仅次于利雅得、吉达和麦加,足见其繁荣富强。

  圣城麦加:穆罕默德的诞生地

  全世界穆斯林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圣地,那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诞生地——麦加。虽说它没有迷人的自然风景,但它的名气大过了世界上所有最美丽的城市。这一切都源自它的宗教地位和传奇色彩。

  ◎诸城之母

  麦加,世界上所有穆斯林的心中圣地。在阿拉伯语中,麦加是“吮吸”之意,顾名思义,也就是对饮水的强烈向往之意。麦加坐落在沙特阿拉伯西部赛拉特山区一条狭窄的山谷里,面积不到26平方千米。城市隐藏在狭长而不规则的山谷里面,周围被矮小的石山所环绕,只有东北、西北、西、南四个山口与外面联系,像一座坚固的天然城堡。麦加的气候极度炎热和干燥,夏季午后往往超过40c,晚间却骤降至30c,冬季较为温和,温度可从半夜的17c上升至午后的25c。麦加很少下雨,只集中在12月和次年1月。也正是因为地势低、气温高,且水源稀缺,所以得名“吮吸”,以表达麦加人对水的渴望。

  麦加旧城建立于一个名为“易卜拉欣洼地”的干涸河谷上。相传易卜拉欣(基督教称为亚伯拉罕)为阿拉伯远古时期的圣人,他与哈哲尔老来得子,正当要享受天伦之乐时,安拉命令他将哈哲尔和怀抱中的婴儿易斯玛依送到今天的麦加。在他将哈哲尔、儿子送到这不毛之地后,自己则奉命传教,转身又踏上了回程。易卜拉欣的远去并没有使哈哲尔失去毅力,她看到怀里哭泣干渴的婴儿,焦虑万分,四处寻找水源。珍贵的水源没有找到,这时奇迹发生了,哭泣的婴儿在蹬脚的时候,脚下竟然涌出了一股泉水,这就是著名的渗渗泉。它成为麦加城的珍贵资源,养育了所有的后代,这是麦加成为伊斯兰世界诸城之母的由来。后来,易卜拉欣在真主的旨意下,再次来到麦加与哈哲尔团聚,并在渗渗泉的东南面共同修筑了天房克尔白。所谓克尔白,意为“立方体房屋”,专指真主的房屋。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是全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

  虽说麦加炎热干燥又缺水,奇怪的是,它在数千年前就是阿拉伯半岛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如果当时没有丰富的水源作支持,这是难以达到的。历史表明,麦加因渗渗泉而拥有丰富的水源。渗渗泉和圣地克尔白的位置,也是主要的骆驼商队的路线汇集点(处于从也门到叙利亚、从埃塞俄比亚到美索不达米亚两条商路的交叉点上)。事实上,对骆驼商队而言,若他们只从麦加到叙利亚而不往返,那么就使得麦加成为贸易的终点站。尽管古时候部落间时有冲突,但每年他们都会停战一段时间,前往麦加朝觐。在这旅程中,他们向克尔白致敬,并饮用渗渗泉的泉水,以沾吉祥之意。通常这时也是一年一度的盛事,人们于麦加市集进行贸易,仲裁纷争,解决债务,使麦加在半岛上的地位变得十分重要。

  公元4世纪,随着阿拉伯半岛商队的增加,麦加城镇中经营商业和手工业的古莱氏部落从庙会和市集中获取巨额收入,逐渐成为麦加贵族。他们把持统治权力,拥有大量财富,平民则受人剥削和奴役,贫富差距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加上麦加城周围以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时常劫掠城市平民、商队和农家,人民生活十分困顿。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领军队攻占麦加,控制了克尔白圣殿,废弃多神教,把圣殿改为伊斯兰教清真寺。伊斯兰世界从此兴起。

  麦加克尔白

  ◎厚重的历史,现代的麦加

  1932年沙特阿拉伯王国建立后,麦加被称为“宗教之都”,由穆罕默德后裔管理。如今,麦加分为新城和旧城两部分。旧城分布在大清真寺(即禁寺)四周,禁寺北边的大街道有穆达阿和苏克·莱尔,南边有苏格·阿萨基尔。街上人来车往,有许多带有中古特征的宗教建筑和宫殿,狭窄的街道两旁密布古香古色的店铺,居民的服饰、语言和习俗至今仍然保留着穆罕默德时代的风貌。房屋用当地的石材建造,通常有二至三层楼高。沙特建国之后,政府开始扩大禁寺的规模,数百间房屋已被宽阔的大道和广场所取代。如今,麦加都会区的面积已超过1200平方千米。从旧城以西便是新城区,并向吉达方向伸展,淡化水从吉达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不仅满足了城市的用水,而且浇灌出了麦加的盎然春色。城外的马路两边,绿树一年比一年多,高楼四处林立,宽阔的马路四通八达,广场上有巨大喷泉……入夜灯火通明,一派现代化城市景象。

  按照沙特的规定,只要是穆斯林,不论什么国籍,皆能在麦加居住。随着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前往麦加朝觐的穆斯林逐年增多。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穆斯林纷至沓来。在石油大开发以前,麦加的经济极度依赖每年的朝觐活动。曾有位学者说:“麦加人不营生,只服务朝觐者。”城镇居民的主要职业便是接待川流不息的朝觐者。随着石油收益的增加,曾经的所有不必要的税收都已取消。麦加人通过服务朝觐者的方式赚取利润。如果说麦加在朝觐季节期间所赚取的利润超过1亿美元,沙特政府则为朝觐活动花费了5000万美元。

  20世纪以后,在沙特政府的关怀下,麦加迅速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现代化建设和环境的改善使得今日的麦加生机勃勃,修建了医院、宾馆、商场,修建了直升机机场,在进行各种朝觐活动的阿拉法特山、米纳村、麦加城之间建设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自1970年以来,各式各样的产业存续至今,如波形铁皮制造、铜生产、木材商店、沙发皮套服务、植物油提炼厂等等。2005年8月,沙特城乡部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王子宣布投资3300万里亚尔在麦加新建改建100座城市花园,麦加的现代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到麦加旅游的人们,喜欢的是那厚重的历史感和庄严的宗教氛围。人们在城外很远的地方,就会望见禁寺入口处高达577米的尖塔群,使前来的人们感受到这里庄严的宗教气氛。麦加的拱门,形状像一本打开的《古兰经》,标志着禁地的起点。作为一座历史名城,麦加城拥有禁寺(大清真寺)、克尔白、渗渗泉等数百处历史地标。禁寺因禁止在此凶杀、抢劫、械斗而名,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禁寺环绕着著名的克尔白天房。天房外东南墙角,离地1.5米高处,镶有一块黑色陨石,阿拉伯人视其为天降圣物而加以崇拜,经过此石时,穆斯林们皆争先与之亲吻或举双手致意。天房东南侧的“渗渗泉”,也被穆斯林们视为神圣之水,在游转天房后,朝觐者在此饮水,寓意着吉祥。经过沙特政府的多次扩建以后,现在的禁寺,包括内外礼拜场地在内的面积共有三十多万平方米,朝觐季节期间可容纳400万人。

  麦加的历史包含了太多的神秘和悠远感,进入麦加,是旅行者的一个梦想。或许在沙特开放旅游市场政策的前提下,距离这个梦想的实现不会太遥远。

  穆斯林朝觐者绕行天房进行祈祷。

  麦加清真寺

  麦地那:神圣的“先知之城”

  如果说麦加是伊斯兰的心脏,那么,麦地那则是伊斯兰的躯体,真主派遣他的使者在那里第一次成功地实践了伊斯兰的精神。所以麦地那也被穆斯林称为“胜利之城”,伊斯兰的光辉从这里照向了世界。

  ◎穆斯林的第二圣地

  穆罕默德生于麦加,最初传道之时也是在麦加,但是由于古莱氏的迫害,使他的传教之路变得非常艰辛。公元622年,那时麦地那被称为“耶斯里卜”,也译为雅斯里布。穆罕默德在麦加受到迫害后,雅斯里布的穆斯林派出代表邀请他到那里去,那里的公民请先知在他们中间生活,并为他们的生活作仲裁。同年9月的一天,穆罕默德从麦加来到麦地那。穆罕默德改称耶斯里卜为麦地那·乃比,意为“先知的城”,从此,这城市简称麦地那。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对伊斯兰友好的人群基础,使得穆罕默德终于在麦地那得以把《古兰经》精神转变成社会实践,建立起第一个单纯以信奉伊斯兰教的初期的政治、宗教活动中心。

  麦地那先知寺外面,朝觐者做祈祷的情景。

  迁移之后,麦加的古莱氏贵族对穆斯林怀有深仇大恨,多次组织部落联盟武装向麦地那新建的穆斯林社会发动武装入侵。在麦地那郊外,穆罕默德带领穆斯林展开了保卫麦地那的白德尔战役和伍侯德战役,敌人集结强大的兵力,重兵压境,但穆斯林获得了大胜,巩固了伊斯兰政权。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领万人返回麦加朝觐,光复了麦加古圣地。至今,人们仍旧可以看到当年的古战场,那些山丘和沟壑见证着当年的历史。穆罕默德在确定了麦加的圣地地位之后,自己则回到麦地那,继续他的传教工作。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于麦地那。按照遗愿,人们把他埋葬在他亲自督建的先知寺东南角,他病床的下面。

  先知寺是穆罕默德的安息之地

  ◎麦地那的精神象征

  麦地那,位于赛拉特山区的一个开阔平地上,四面环山,海拔620米,属于山区高原城市。它与麦加、耶路撒冷一起被称为伊斯兰教三大圣地。此地夏季酷热,冬季则气候温和。麦地那城郊有充足的地下水,盛产优质椰枣,建有椰枣加工厂,还有砖厂和地毯厂。在政府投入下,市区建筑颇具规模,且整洁、宽敞,环境优雅,具现代都市气息。城郊建有国际机场。麦地那伊斯兰大学颇负盛名,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青年留学生就读。

  凡是去麦加朝觐的穆斯林,必定会去麦地那先知寺“谒陵”(穆罕默德的陵墓在先知寺内)。每年朝觐期间在朝觐仪式开始之前和之后,访问麦地那的人同在麦加一样多。麦地那城内古迹众多,最著名的便是坐落于麦地那白尼·纳加尔区,由穆罕默德亲自督建的先知寺。起初建造这座清真寺时,它只是一个长50米宽45米的土坯矮墙大院,礼拜殿是椰树干支撑的草棚,屋顶盖着树叶和草木。1955年,沙特阿拉伯政府耗资5500万里亚尔对先知寺进行了大规模全面扩建,将全寺总面积扩大为1.6326万平方米。经过修建,麦地那先知寺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圣寺,又称“麦地那禁寺”。

  在如今宏丽的先知寺中,仍旧在建筑形式上保留着原来的古迹。在数以千计的立柱的前排有顶部绿色廊柱,标志着当年土坯矮墙的范围。

  先知寺是伊斯兰教第二大圣寺,又称为麦地那清真寺。

  吉达:红海岸边的金融中心

  它是红海岸边的一颗明珠,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现代,既独特又包容。在所有清规戒律的沙特城市中,吉达别具一番清新面貌。只有走近它,才能揭开它“红海新娘”的面纱,看到它迷人的美丽。

  ◎红海之滨的小清新

  在沙特汉志省内,位于红海之滨的吉达市是唯一一个允许非穆斯林居住的城市。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出它独特的地位。也因此,它的开放和国际化程度非沙特一般内陆城市可比。吉达今日的繁荣,与它重要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吉达坐落于沙特西部的红海岸边,距麦加约70千米,距麦地那424千米,吉达市占地1200平方千米,在行政上归麦加省管理,是沙特仅次于首都利雅得的第二大城市。

  吉达,晴空下典型的白色建筑

  吉达的气候深受红海的影响,夏季为每年的5~10月,气温23c~39c。红海水汽弥漫,湿度最高时可以达到100%,给人以湿热之感;冬季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此时,花草葱郁,气候温和宜人。从12月到翌年2月,是吉达一年中最好的旅游季节。这个时节气候凉爽,伫立海滨,眺望海面点点游帆,不时出现的“海市蜃楼”,神秘而诱人,这是吉达最为美丽的时候,因此有了“红海新娘”的美称。“吉达”,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祖母,这个意思有两层,一方面源于阿拉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母——哈娃,另一方面是说它的文明历史就像祖母那样古老而悠久。

  与麦加相比,吉达也相当古老。公元7世纪,吉达作为阿拉伯半岛上重要的港口曾经一度繁荣。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吉达一直默默无闻,直到17世纪起作为朝觐者的中转港而兴盛,每年约有15万以上的海外穆斯林在此登岸前往麦加朝觐,是通往麦加的主要进出口岸。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将红海和地中海连成一片,红海成为最繁忙的国际航道之一,吉达港作为欧洲和东南亚商业的中转站慢慢复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吉达一直在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下,直到20世纪初叶,吉达都还没有电灯。1916年,吉达归属恢复独立的汉志王国,1925年,沙特第一代国王伊本·沙特在攻占利雅得后,吉达重新回到了沙特家族的统治之下。之后,随着沙特王国石油大开发,政府对吉达港口大力投入,进行扩建和港道加深。20世纪70年代后,吉达港成为沙特王国和红海地区最大的港口,并很快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集装箱港。

  著名的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国际机场

  如今的吉达港是沙特第一大商贸港口和航空港。在良好的政策下,伴随着工商、金融、外交的兴起,吉达现有包括淡化水厂、石油化工、炼钢、化肥、制革、造船和印刷等工业企业,海水淡化厂每天供应l亿加仑淡化水,占城市用水的1/4,同时提供全城一半用电;商业以地毯和陶器交易为最兴盛;进出口贸易主要输出椰枣、石油及其制品,输入纺织品、粮食、食糖和茶叶等。繁荣的商贸和良好的地理条件,使吉达全市拥有100多家银行以及分支机构,作为沙特的金融中心,小钱庄也遍布全城。吉达有着比较发达的科研、教育和医疗服务事业。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内设11个学院,还有数十所国家医院和私人医院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

  这个与众不同的城市,以它清新的面貌吸引着远方的来客。吉达除了接待每年数百万途经此地的朝觐者之外,它还是汉志地区唯一允许非穆斯林居住的城市。沙特将外交部以及70多个各国使馆驻地设于此地,具有伊斯兰性质的国际和地区组织的总部或办事机构均设在吉达,许多与伊斯兰事务有关的重大活动也常在吉达进行。由于海洋带来的温和气候,每至夏秋两季,沙特的王公大臣们多在这里办公和会见外宾,几乎每年有半年时间在吉达,因此,沙特的首都虽在利雅得,但吉达却是沙特的“外交首都”。

  ◎迷人的“红海新娘”

  随着城市的扩建,吉达现有人口约350余万人,其中外籍人口约占1/3。作为沙特重要的旅游城市,吉达除每年接待约200万~300万的各国朝觐人员外,还有近200万的本国人来此旅游度假。这座海滨城市既保守又开放的独特魅力,由此可见一斑。发达的海、陆、空交通,为新兴的旅游业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著名的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国际机场位于吉达市北部24千米处。机场占地面积105平方千米,1.2万人夜以继日地在沙地上建设了7年,耗资50亿美元。大厅外观造型新颖别致,由210顶46米见方的帐篷连接而成,也被人称之为“帐篷城”,相当于80个足球场大,可同时容纳8万人。大厅由于设计新颖,结合了现代建筑艺术和阿拉伯传统建筑风格,曾经荣获国际大奖。在每年11~12月的朝觐期间,这个具有阿拉伯风格的“帐篷城”机场要迎送上百万的朝觐者。朝觐高峰时,每30秒就降落一架飞机。在大厅的周围,有大片的草坪、花卉和树木,沙特人喜爱在傍晚时分,带着妻子、儿女来这片“绿洲”纳凉、野餐。炎热使得吉达的白天掩盖住繁华的面貌,大街上行人稀少,至傍晚时分才会显示出它真正的风情。夜幕下,会有比白天更多的人去兜风纳凉、倾听红海的涛声,商铺吸引来更多的游客,马路在华灯下变得熙熙攘攘,海滨地带这时候才热闹起来。

  一走下飞机,游客们就能感觉到吉达的湿热,夜色中海滨的美丽、浓厚的异域风情扑面而来。长达80千米的海岸线是浪漫的,传统的清真寺是古色古香的,还有石板上长满了青苔的港口、身着各色花头巾的阿拉伯人……吉达,是如此地令人神往。走在吉达的街市,会发现吉达既古老又新潮。新城区的楼房高大壮观,老城区的街道窄小拥挤,店铺陈旧。老城区房子有着厚实的墙面。据说,古代的人们从珊瑚礁上采集灰石砌墙,建筑物的阳台朝向西面的红海,站在阳台上就可以沐浴海风。旧城区保持了古典的阿拉伯风味。城中著名的古建筑有纳绥夫的阿卜杜勒·阿齐兹老王宫、巴纳贾赫宫和老城区的五大清真寺,其中以萨菲尔清真寺最著名,有着浓烈的阿拉伯民族色彩。新城区里,现代化的摩天大楼高耸入云、鳞次栉比,现代化商场一个挨着一个。新老建筑在清泉和绿树映衬下,耀眼生辉,宛若梦境。吉达建筑物的最大特点是多以白色为主,从海上远望岸边的清真寺,乳白色的建筑辉映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显得十分圣洁,像童话里白雪公主的宫殿。

  吉达海滨有国王喷泉,据说其喷出的水柱高达312米,是世界第一高。该喷泉使用了先进的水泵技术,将海水喷出如此的高度,令人叹为观止。国王喷泉临海而建,每至傍晚,海滨旁就坐满了人,很多当地的家庭都会铺开一张大地毯,带上食物和阿拉伯茶或者咖啡,面向着喷泉,聊聊家常,小孩子就在旁边嬉戏。一切是那么和谐美好、其乐融融。

  干净宽阔的滨海大道两旁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环境清幽,每隔不远就有一处花园凉亭,海鸥和鸽子,与当地人和谐相处,造型别致的阿拉伯生肖浮雕、牌坊等四处点缀着。在吉达,传统习惯与现代文明相互影响,古老封闭的宗教社会与外部世界不断碰撞,再谨慎地吸收、融合。居民们在自己家里可以尽情享受西方化的现代文明,富裕的他们比西方人更有钱,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都有自己的健身房、游泳池以及类似夜总会的咖啡厅等等。然而,在公开场合中,他们仍然不能违背伊斯兰教教规。例如,禁止饮酒,包括在外国人开的高级餐馆里也只允许卖果汁。妇女出门必须蒙黑头巾,穿黑长袍,但是一回到家里,她们就可以穿上最时髦的或者自己喜欢的衣服。

  有人这样说:“吉达是一个社会宗教化、家庭西方化、外表披着黑纱、内着艳丽时装的新娘。”的确,在威严而神秘的伊斯兰教王国,吉达如同海面清新的风,如此地令人神往。

  吉达滨海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