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漂亮幺妹改嫁大佬后首富了[七零]第3节(1 / 2)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3章

  姜安宁没想到竟然是周家。

  过去王福花不是没寄过信,准确来说,是每年都会寄信,但所有的信都石沉大海,没有回信。

  姜安宁以为这次也一样,没往那方面去想。下意识的就认为是大哥大嫂寄来的。

  说起周姜两家的婚约还要追溯到锦城解放前夕。

  当初敌特残留势力被压缩在锦城周边,周家老爷子率领的战士与敌特在红星大队的后山翻牛岭发生交战,敌人狡猾狠毒,周老爷子为了救乡亲受伤,是她爸上山打猎路过悬崖救了他。

  后来她爸利用自己对翻牛岭的熟悉,和周老爷子配合默契抓到了敌特首领。两人因此成了忘年交,约定两家婚约。

  周老爷子离开前,留下了自家住址和一块龙凤玉佩的凤佩作为信物。刚解放那几年发生了不少事,两家一直没有联系,一直到65年,她爸才开始寄信。

  姜全根是个执着坚定的人,一直没回信,也没有放弃,还是让她妈每年寄信。

  姜家其他人都认为周家是不愿履行婚约才不回信,她爸坚信老大哥不是这种人。

  这次信是回了,就是不知道周家对婚约是什么态度。

  姜安宁想知道结果,王福花更想知道结果,匆匆交代几句,赶去邮局。

  姜安宁接过做菜的重任。

  姜家因为有后院,种了不少蔬菜。姜安宁接管后,蔬菜种类多了不少。

  早上刚收的圆根萝卜白生生的躺在箩篼里,旁边宝塔模样的儿菜和圆滚滚的莲花白青翠新鲜,都是上好的食材。

  姜安宁打算锅里煮白水萝卜,这样上面放蒸笼,可以蒸玉米面饼子、红薯和鸡蛋羹。

  铁牛要留下来帮老姑做菜。

  正好牛婶子家的狗娃来找他,姜安宁打发他出去玩。铁牛见确实帮不上太大的忙,回屋拿上自己烟盒,带着无线电一厂的小孩去找棉纺织厂家属院的小孩们拍烟盒去了。

  做饭得先生火,这时候生煤炉子可是一项技术活。

  姜家的煤炉子是铁皮箍的,结实耐用,得打开炉子下面的圆盘,先把早上的煤灰清理干净,用火钳夹些煤球木屑进去,再用火柴点燃废报纸引火。

  今天是阴天,快到晌午天还阴沉沉的,似乎要下雨。煤炉子烟大,熏的她眼睛疼。

  煤球引燃后,姜安宁往里吹了吹气,等煤球变得红通通才拉下圆盘。这圆盘是控制煤炉子火大小的开关,缝隙大进风多火就大,反之亦然。

  生好煤炉,她在锅里烧了水。

  因为离水房近,姜家专门买了一口大水缸,每天早上姜全根去厂里前都会先去打好一天用的水,这样她们平时用水就不用去水房挤了。

  要知道这个时候正是晌午,家家户户都在做饭,正是用水的高峰期,等着用水的人多,有时候还要排队。这还是扩建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没扩建之前用水多难。

  姜安宁洗好菜,锅里水也滚开了。

  这个季节的萝卜清甜多汁,切成手指粗细的薄片,煮的时候最好是肥肉一起煮,这样煮出来的萝卜带油气味道鲜味,不管是直接吃还是蘸辣椒都很美味。

  可惜现在猪肉都要凭票购买,这个月姜家的肉票就剩了半市斤,不等到要过期,王福花是不舍得的用的,

  姜安宁只能加点荤油进去,有总比没有好。

  等饭菜的间歇,姜安宁去屋里把王福花洗好没晾的衣服拿出去晾。

  家属院院子比较宽敞,平日里每家有晾晒的衣服都晒在院子里。今天天气阴,怕下雨,姜安宁打算晾在屋檐下,免得被雨淋了又要重洗一次。

  姜安宁做饭每份饭菜分量足足四五个成年男人的量,不是因为姜家吃饭的人多,而是因为她饭量大。

  事实上姜家人口简单。

  她爸姜全根是国营无线电一厂的工人,因为喜欢钻研和学习,早早就升了六级工人,还是厂里的先进个人。

  五斗柜上放着的搪瓷缸就是无线电一厂给姜全根的奖励,是她的专属杯子。

  她上头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加她一共四个孩子。

  大哥姜爱国是大学生,一毕业就和大嫂秦兮蓉结婚。铁牛外公家解放前是资本家,66年被拉出来批/斗写大字报,还是大哥大嫂到处跑,拿出铁牛外公解放前给我军捐飞机大炮的证明才避免事态恶化。

  两人都是物理系的大学生,前几年去了西北,据说是跟着导师在做什么项目,寄信回来的地址每次都在变。

  二姐姜爱敏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在学校的时候经常因为见义勇为和人打架被叫家长。大串联的那几年跟着红/卫兵全国上下的跑。

  她也符合这次上山下乡条件,本来王福花也在帮她相看。没想到她之前认识的一个老公安见她身手好观察力强,又刚好有空缺,就让她过去考核。前几天通过了,就去当公安了,每个月偶尔回来。

  三哥姜爱军年前下乡了。他原本在城里有一份鞋厂的工作,只是不喜欢鞋厂的味道,觉得闻久了会短命,也不想家里人去干,一声不吭把工作卖了,跟着狐朋狗友到处晃,房梁上的那条腊肉就是姜爱军弄来的,很有门路。

  去年去帮外公交公粮,姜爱军看上了隔壁红旗大队一个叫钱秀儿的姑娘,为了进水楼来先得月,就到红旗大队插队。

  等王福花知道消息的时候,名字都报到知青办了。也不知道她三哥是怎么弄的,知青办还特地写大字报表扬,说他思想觉悟高,一颗红心闪闪发亮,把王福花气的三天三夜都没理他。

  据说大哥前头王福花还怀过一个男孩,后来不知怎的没立住。

  现在还没流行计划生育,一家生七八个孩子都是正常的,姜家的人口还算少的了。

  这时,铁牛美滋滋的回来,献宝似的和老姑分享自己的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