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64节(1 / 2)





  “什么?!”皇太后大惊,“这是什么话!”

  她才跟丽太妃说过话,怎么转眼就“不好”了?难道是有什么人……

  小太监还未回答,门外却有人道:“娘娘!娘娘大事不好!”

  皇太后回头看了眼镇远侯,不愿惊吵到他,便带人到了外间,她身边的嬷嬷喝道:“别失惊打怪的,是什么?赶紧说就是了!”

  那太监脸色雪白,惊慌失措道:“听说宫外有人、有人造反了!”

  太后本以为这内侍也是来启禀太妃的事儿的,没想到是这句,更加震惊了:“你说什么?谁造反了?”

  太监战战兢兢的,颤声道:“听说是、是兵部的人,很多兵围了皇宫,还封、封了城门!”

  “兵部?”太后眉头紧锁,眼中惊疑不定。

  兵部为首的自然是李衾,李衾如今在南边儿呢,难道会回京造反?

  忽然太后想到一个可能,脸色顿时大变。

  第102章

  连太后这边都得到消息了, 中书省那里自然更是一早就知道了。

  因为皇帝忽然驾崩, 所以这会儿文武百官里倒有一大半是在宫中的,众人正都换上了丧服,且在商议镇远侯之事,正不可开交, 突然见侍卫从外急奔而入,禀告了这个消息。

  一时之间像是一滴水跌进了冒着气儿的油锅,顿时越发的沸反盈天喧闹了起来。

  魏中书旁边的赵御史上前忙问:“怎么说是兵部造反?兵部的李尚书如今在南边谨州一带, 是不是消息有误?!”

  侍卫道:“回赵御史、各位大人,消息到底有没有误卑职不敢确认,但是这消息是五城兵马司里的人飞马来告知的, 那人已经是身负重伤了,才来得及说了句兵部的人发兵封了城门并向着宫门这边来……就晕厥了过去, 我们在宫门口的侍卫又瞧见长安街上喊杀声震天, 远远地看到有人冲着宫门来了, 看服色旗帜果然是兵部所辖的人马,事情紧急, 这才急忙退了回来把宫门紧紧闭了。”

  这个人才说完,却另外有两个太监也鸡飞狗跳地跑了来,满脸骇异地叫嚷道:“兵部的人把宫门口围住了!魏大人, 各位大人,要快些想想办法啊!”

  魏中书拧眉:“真的要造反?这、这怎么可能?”忽然间环顾群臣,叫道:“萧宪,萧尚书呢?”

  旁边赵御史忙道:“尚书大人之前说有事, 这会儿还没回来呢。”

  人群中突然有个声音道:“萧尚书毕竟是兵部李尚书的舅哥,难不成早得了消息先出宫去了?”

  话音未落,就听到一个沉静的声音冷冷地说道:“你说什么?”

  大家急忙回头,却见萧宪脸若冰霜,一身丧服白衣从门口缓步走了进来,那发话的人噤若寒蝉,急忙低垂了脑袋躲在别人背后。

  魏中书急忙迎上去:“萧尚书你也听说了?”

  萧宪的双眼微红,点头道:“是。我听说后立刻就赶了过来。”

  他原先在翊坤宫内,当时丽太妃服了毒,他见势不妙立刻叫太医救治。

  可那毒性极为厉害,加上发现的晚,已经是回天乏术。

  正在痛心疾首的时候,却有太监飞奔来报了此事。

  萧宪从剧痛之中惊回神,知道如今不是要软弱痛哭的时候,于是他最后看了一眼丽太妃,却见她伏在榻上,合着双眼,神情却透出几分安详。

  萧宪从袖中掏出一块极干净的素白帕子,温柔地替她脸上的泪渍跟唇边的血渍擦拭干净。

  然后他站起身,吩咐道:“太妃因痛悼先帝,心力交瘁而故,都听见了吗?”

  在场的嬷嬷,宫女太监们急忙答应。

  最后萧宪道:“你们好好地替太妃收拾妥当,叫内侍司准备,所有东西都要用最好的。”

  众人领命。

  说完之后萧宪迈步往外而行,经过铜炭炉的时候,他看看手中紧握着的那块沾血带泪的帕子,目光在那殷红的血迹上逡巡来回,便轻轻地将帕子放在了那闪烁的银炭之上。

  丝帕遇上烈炭,立刻起了一道火光。

  看着那帕子上的血泪都化成了一团烈焰,萧宪长吁了一口气,这才头也不回地出殿。

  此刻众目睽睽之下,魏中书问道:“你觉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萧宪答沉声道:“我虽也一头雾水,但这绝不是李衾的行事,我相信此事跟他无关。”

  魏中书道:“但他们言之凿凿的确是兵部的人……”

  萧宪道:“就算真的是兵部作乱,可也一定不是、不是李衾的主意。”

  他们说话的时候,周围的文武群臣鸦雀无声,只在萧宪说了这句后,其中有些人脸上就流露出了狐疑的表情。

  毕竟朝臣们其实都知道,李衾虽然有功于社稷,且把兵部统理的井井有条,但在文皇帝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非常的忌惮李衾,怕他功高震主了。

  只是还没来得及着手削减李衾的势力,文帝先遇刺身亡。

  侥幸杨瑞跟李衾关系向来极好,又加上南边的战事吃紧,所以竟放权给李衾,反而叫他带兵去了。

  如今人人都说是兵部造反,这会儿群臣之中,却也有一半的臣子狐疑地觉着此事恐怕事出有因,未必就是空口无凭。

  又有一小半以前就看不惯李家的,觉着李衾早就怀有不臣之心,今日之事不过是迟早晚的罢了。

  还剩下那一小半,才是以萧宪为首的则不太相信李衾会干出这事。

  又因李家的长房大爷李绶在此,众人便都纷纷地看向李绶,鸿胪寺卿便问道:“李大人,这件事到底是怎么样,您有什么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