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极限大佬一心向学第300节(1 / 2)





  这处障碍物的技巧运用,非常像“坡面障碍技巧”这个项目,在滑行中经常出现的跳跃动作。

  当然, 这难不住杭峰。

  因为在“u型池”里, 他们这个项目的运动员, 训练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稳定地跳跃。

  只有正确地跳跃,才能保证在u型池上每次的折返可以获得更大的惯性。

  积累到最后, 高高跃起,势不可挡!

  “跳跃”是u型池的基础。

  杭峰看着越来越近的“断崖式”沙袋,眼睛里似乎有数据在流淌, 八米……五米……三米……

  结合时速,判断距离,身体肌肉绷紧如拉紧的弦。

  虚空传出“嗡”的一声,在耳畔炸响。

  弓弦松开。

  杭峰一跃而起,轻松飞跃过沙袋雪包。

  继而身体下落。

  下落。

  下落的比想象的时间还要长。

  将近0.8秒了吗?

  这个雪坑是有多少人栽在里面啊?

  ……

  不知道什么时候,一架无人机已经飞到了杭峰上方。

  就像一个只会被“精彩”所吸引的存在,这架无人机在操控者的手里,总会先一步守候在每一个难度障碍前。

  如果有人留意,如果杭峰抬头,就会发现这架无人机已经跟了自己很久了。

  无人机下方挂设的摄像头就像一双眼睛,锁定着他。

  明明杭峰并不是滑在最前面的选手,但它显然只对杭峰感兴趣。

  因为杭峰选了一条最难的赛道。

  从资格赛到现在,选择这条赛道失败,摔倒的选手不少于十人。

  包括不久前举行的男子双板1/8赛,就有四个人选择滑了这条赛道。

  目前为止,只有一个人顺利滑完全程。

  其中一个,是在上一个圆石障碍前被迫降速,进而失去了竞争能力。

  剩下两个人,全部栽在这个难度过于的高,几乎可以达到五星“断头崖”难度的障碍上。

  因为这个道具的难度严重超标,所以大赛组已经在商议要不要进行处理。

  只不过是在“修补”和“移除”上产生了争议。

  裁判组支持修补和移除的人数一样多,各执一词。

  一边认为选择修补这处障碍对前面因此被淘汰的选手不公平,移除就更不公平了,所以建议不要动这处障碍。

  另一边则坚持这处障碍不符合四星赛道的难度,如果不及时处理,赛后一定会有选手投诉。

  因为人数相同,关于这处障碍的处理办法就被搁置了下来。

  或许,每一位裁判都在观望,四星级的选手是不是无法处理这个障碍?究竟是赛道的问题还是选手的问题?还有没有更多的选手能够冲过去,顺利完成?

  最后是总裁判说:“等单板的1/4结束,再做决定。”

  如果杭峰能够顺利通过这处难度,能够通过和不能通过的选手就2比2平,也就说明选手的自身能力可以弥补赛道的难度过大问题。

  此刻。

  杭峰并不知道,在那架飞临头顶的无人机后面,有多少双眼睛在看着他。

  杭峰还是男子单板小组赛里,第一个选择这条路线的人。

  前面已经比完的两个小组,不知道是因为提前知道了这条路线难,还是已经放弃晋级了,几乎都是以跟滑的方式滑在中间难度简单的赛道。

  杭峰还是第一个闯进这条路线的人。

  在他做出选择后,无人机第一时间就锁定了他。

  裁判们在镜头后面,看着他挑战圆形巨石,潇洒飘逸的一个大回转,看着他速度不减的来到“断崖”雪包的前方。

  捏了一把汗。

  这是杭峰吧?是不是太虎了一点?

  一点减速的动作都没有就往前跳,就不怕在自己看不见的前方,跳进坑里?

  而前方,确实是个坑。

  这样深的雪坑,即便是在野雪挑战赛的赛道上都不多见。